关注微信公众号

1、您可在微信通讯录搜索“jzfdclaw”或“建筑房地产法律资讯”,即可关注。
2、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
业务领域->刑事辩护->三起案件,三重祓除——电影《第二十条》中正当防卫适用的三处司法纠偏

三起案件,三重祓除——电影《第二十条》中正当防卫适用的三处司法纠偏

作为一部以刑法的条文适用为主题的电影,《第二十条》在春节档期上映10日取得15亿的票房佳绩,引发热议。这部电影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这一特殊条款的司法适用。缘何称其为刑法中的特殊条款,原因在于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共计452条,其中绝大部分的条文都是规定“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而正当防卫却是刑法中少有的规定“什么样的行为不是犯罪”的条款。

一般认为,当符合防卫意图、防卫起因、防卫对象、防卫时间以及防卫限度的要求时,正当防卫便能成立并由此阻却行为的违法性。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却处于沉睡的状态。近年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司法水平的提升,前一阶段中有关正当防卫制度适用的错误司法理念与处理方式得到了纠正,正当防卫制度逐渐从沉睡中被唤醒。《第二十条》这部电影所聚焦的便是这一司法纠偏的历程,这部电影以三个案件为发展线,主线、支线、暗线相互交织,三个案件分别从互殴与防卫的区分、防卫时间的认定、防卫理念的倡导等方面进行了司法纠偏,展现了对前一阶段错误做法与理念的祓除。本文将以这三个案件为线,展开本部电影所要表述的纠偏之处。

一、合理认定防卫时间:防卫人是凡人而非上帝

   本部电影的主线是王某案。在该案中,王某遭受了行为人长达半年的侮辱虐待,王某妻子在半年内被行为人反复凌辱。当行为人再次强奸王某妻子后,王某与行为人爆发冲突,在遭行为人殴打并扬言持刀砍杀王某一家后,王某持剪刀将行为人刺成重伤。主办该案的检察官在剧中实现了从认定王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到成立正当防卫的转变,其核心在于对防卫时间认定视角的改变。

办案初期,检察官站在上帝视角,从事后角度判断不法侵害是否正在进行,这一判断方式显然忽视了防卫人所处的特殊状态以及精神上的高度压力,所得出行为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的结论明显不当;随着案件的深入,检察官实现了视角的转变,从一般人的视角,结合具体情境,得出了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合理结论。

二、准确区分互殴与防卫:防卫人是勇士而非懦夫

本部电影的支线是韩某案。富有正义感的高中生韩某面对同学遭受霸凌时选择挺身而出,失手将霸凌者打伤,被霸凌者诬告为故意伤害,让自己和父母陷入了麻烦之中。面对霸凌者随后的报复,韩某选择不予还手,因其担心自己的防卫行为会被认定为互殴而再次让父母陷入麻烦。

韩某案展现出前一阶段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理念——面对不法侵害,还手就是互殴。虽然互殴与防卫的外观在某些情形下类似,但在本质上仍然存在较大区别,互殴并不具备正当防卫所具有的防卫意图,不能单纯从结果视角判断行为的性质,期待他人在遭受侵害时选择不予还击,而是应当综合考量案发起因、对冲突升级是否有过错、是否使用或者准备使用凶器、是否采用明显不相当的暴力、是否纠集他人参与打斗等客观情节,准确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行为性质。

三、倡导防卫正义理念:防卫人是英雄而非罪犯

   本部电影的暗线则是张某案。张某曾是一名公交车司机,当面对女乘客遭遇“咸猪手”时,张某选择主动站出,制止不法侵害,造成了不法侵害人重伤,张某的行为被法院认定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入狱三年。出狱之后,张某选择不停上访为自己正名,结局也如其所愿。

   相较于主线和支线所展现的对于正当防卫认定规则的具体修正,该案则更强调司法理念的改变,属于刑事政策层面的修正。张某的身份由罪犯最终被改变为见义勇为的英雄,其体现了对于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行为的鼓励,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刑事司法工作的融入。

四、结语

作为一部电影,《第二十条》诚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如叙事不够流畅、剧情较为琐碎,但这种普法的艺术形式仍然值得肯定。这部电影在深刻的同时能够做到不那么说教,让法律工作者感受到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对于司法实践的深刻反思与修正,同时也使大众都能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与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