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1、您可在微信通讯录搜索“jzfdclaw”或“建筑房地产法律资讯”,即可关注。
2、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
海辉研究->海辉普法->遭遇网暴如何维权?

遭遇网暴如何维权?

 近日,百度副总裁谢广军因 13 岁女儿涉嫌参与网络“开盒”网暴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开盒”为网络用语,指公开别人隐私信息。那么遭遇网暴,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遭遇网络暴力可通过民事、刑事、行政三种途径维权,核心步骤包括证据固定、通知平台处理、司法救济及追究平台责任,具体可主张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含精神损害赔偿)等权利。

一、民事维权路径

1.固定侵权证据。网络暴力信息具有易篡改、易删除的特性,需第一时间通过录屏、截图(需显示时间、网址、发布者信息)等方式保存原始证据,并建议对电子数据申请公证保全。电子数据真实性审查要点包括:存储介质可靠性、生成环境是否正常、是否具备防篡改技术(如哈希值校验、区块链存证)等。

2.通知平台采取必要措施。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如社交平台)发送书面通知,要求删除侵权内容、屏蔽链接或断开访问。通知需包含:(1)权利人身份信息;(2)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如侵权内容截图、传播数据);(3)明确具体的处置要求。

平台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可就扩大损害部分请求与侵权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3.起诉侵权行为人及平台。可选择侵权行为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诉讼请求:(1)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可通过公告或指定范围公开道歉);(2)赔偿财产损失(含合理维权费用如公证费、律师费)及精神损害赔偿(需证明造成严重精神损害)。若平台拒绝提供侵权用户信息,法院可责令其提供,否则承担不利后果。

二、刑事追责路径

1.自诉案件(侮辱罪、诽谤罪)。

若网络暴力行为符合以下情形,可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1)同一诽谤信息点击超5000次或转发超500次;
(2)导致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残等严重后果。证据不足时,可申请法院要求公安机关协助调取证据。

2.公诉案件(寻衅滋事罪等)。若网络暴力行为符合以下情形,可能构成公诉犯罪:(1)编造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散布,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如虚构疫情、灾情);(2)组织“人肉搜索”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三、行政举报路径

 1.向公安机关报案。对公然侮辱、诽谤、散布隐私等行为,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请求公安机关对行为人处以拘留、罚款。

 2.向网信部门举报平台失职。若平台未履行信息管理义务(如未及时删除违法信息),可向网信部门举报,平台可能面临最高5000万元罚款或停业整顿。

四、特殊情形处理

平台明知或应知用户利用其服务侵权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需承担连带责任。如平台对持续传播的侵权信息未采取算法降权、限流等措施,视为“应知”侵权。通过起诉平台要求其提供侵权用户注册信息(如IP地址、手机号),必要时可申请法院调查令向第三方(如电信运营商)调取实名信息。

五、律师建议

1.立即进行证据保全。使用可信时间戳、区块链存证工具(如“权利卫士”APP)固定证据,或至公证处办理电子数据公证。

2.分层维权。对轻量级侵权,优先通过平台投诉通道要求删帖;对中重度侵权,同步启动民事起诉及刑事控告,并申请行为保全(如要求平台先行屏蔽内容)。维权过程中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相关治疗费用可作为精神损害赔偿的依据。